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定位为个人性质的公益分享,未作商业规划、运营、变现,亦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昔日羊城“三石”历史简介+流花湖中区的浮丘小岛+海珠石: 珠江之名源于海珠石+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名园名录 该名录包括10个园林,其中有6个园林位于越秀

广州 zhouchao 149℃
>>关注我 共同成长

 

古越今秀 | 广州的这三块石头,了不得!

今天的海珠桥、海印桥、流花湖浮丘岛以及海珠区等得名,都源于曾经的羊城“三石”。羊城“三石”是古时广州珠江中的三块巨型礁石,西浮丘石,东海印石,海珠石立中间。

 

浮丘石:
昔日立江中 今日变城基

 
入夏以来
流花湖公园是街坊避暑的好去处
公园中心有一小岛
地形狭长,草木葱茏,景色甚佳
入口处书有“浮丘”二字
这是何故?
流花湖中区的浮丘小岛
原来,“浮丘”之名根源就是羊城“三石”之一的浮丘石。

浮丘石本是古时广州珠江中一块礁石,由白垩纪红色砾岩和粉砂岩构成,因远看像浮于江面的小丘,而得名“浮丘”。

 
流花湖公园内,一块山石刻着“浮丘”二字

“浮丘”二字虽现身流花湖公园
但真正的浮丘石并不在这里
据地理学者曾昭璇考证
浮丘石故址大概在
今西门口瓮城遗址往西约250米处
现为中山七路的一段路基
历史上的浮丘石面积很大,宋人方信孺在《南海百咏》中写道:“高一丈五六尺,周四百余步。”因此,浮丘石又有浮丘山或浮丘岛之称。

 
故址反映自然地理巨变

既是江面礁石
浮丘石为何在今西门口附近?
现在这一带高楼大厦林立
离珠江也有约两公里
广州博物馆研究员陈鸿钧说
羊城“三石”见证了
广州珠江岸线自然地理的千年变化
而“三石”之中
浮丘石故址如今离珠江最远
最能反映这一巨变
清代《广州府舆图》上,“三石”清晰可见。

据著名地理学家吴尚时考证
今天的广州城区
在6000年前还是一片汪洋
狮子洋的海浪可直拍越秀山麓
唐人郑愚在《番禺杂记》里说浮丘石“先在水中,若丘陵之浮,今之四面篙痕宛然”。可见,直到唐代,今西门口外还是多水之地,人们出行往往需借助舟楫,若想歇脚,就可上浮丘石。

自唐末始,浮丘石四周渐渐淤积成陆,与岸相连。浮丘石之东——今人民路一线当时是明显的高地,浮丘石之西是今日西关之所在,地势相对较低。可以想见,当年站在今天的西门口之所在向西望,浮丘石隆起在城外,周围烟水十里,云霞变幻,美不胜收。

宋代,浮丘石开始有了人文印记。北宋神宗年间,广州经略使蒋之奇去了一趟浮丘石,便流连忘返,在浮丘石上斥资建朱明观、玳瑁亭等景观,这是浮丘石上最早一批有文字记载的人文建筑。

 

“浮丘丹井”入选清羊城八景

明代时期
浮丘石已与西关平原陆地连成一片
俨然成了当时“文青”聚会的地方
明万历年间,翰林院侍读学士赵志皋到广州任职,与蒋之奇一样,他被浮丘石之美景打动,遂大兴土木,重修朱明观,观中建浮丘公和葛洪塑像;又根据传说建造了紫烟楼、吹笙亭、大雅堂和听笙亭,还种了荔枝、梅、竹等。

清初大儒屈大均称浮丘石是罗浮山西面的门户,当时的罗浮山已是文化重地,有百粤群山之祖、蓬莱仙境之称。一时间,文人雅士纷纷“到此一游”,甚至在此开办诗社。到了清代,浮丘石以“浮丘丹井”美名入选羊城八景。
但在日月轮回中
浮丘石上烟雨缥缈的美景日渐消失
即使入选羊城八景的“浮丘丹井”
与过去相比也已大为失色

清嘉庆年间的《羊城古钞》卷首有木刻浮丘“丹井”图,画的也只是一口普通的井,倒是整个浮丘石被画得如在深山,仙气弥漫,这或许是在寄托一种追忆情怀。

清末民初,浮丘石上美景全无
浮丘石本身
也最终在城市化的浪潮中
化为路基
20世纪初,广州筑路扩城时
浮丘石被凿低或凿平
成为今中山七路的一段路基
西门口瓮城遗址,古时浮丘石距此不远

在现场看到,如今这里东西方向是宽阔的中山七路,车辆川流不息,路旁高楼林立,只有在西门口瓮城遗址才能找到类似于浮丘石的红砂痕迹。

1982年,广州人在流花湖公园建了一个湖心小岛,因曾经的浮丘石而取名“浮丘”。此岛四面环水,岸边绿意葱茏,远望犹如古浮丘岛的模样,唤起人们对往昔的追忆。

海珠石:
珠江之名源于海珠石

 
若问“三石”中哪一个故事最多
毫无疑问是海珠石
仅海珠石的得名
就有一个“走珠入海成石”的神话
且广为流传
与五羊传说并称为广州两大神话

 

相传,南越王赵佗曾得到一颗来自异域的阳燧宝珠,爱不释手。唐代,一个名叫崔炜的书生喜得此宝珠,后卖给一名波斯商人。
这名波斯商人欲把宝珠带回国,当船行至广州城南大江之中时,波斯商人情不自禁地拿出宝珠欣赏。突然间,江面狂风骤起,白浪腾空,宝珠瞬间化作一道白光潜入水中,钻入一块巨石底下。
从此,江水更清澈了,而那块巨石不管潮涨潮落,总浮立于江面,晚上还闪闪发光,人们遂称其为“海珠石”,流经“海珠石”的大江也因此被呼作“珠江”。

 

这个传说只是神话化了
海珠石和珠江的得名
其实,海珠石和浮丘石一样
都曾是珠江河道中的一块巨大礁石
由红色砂岩构成
故址在今长堤北侧、
新堤二横路、新堤一横路一带
地理学者曾昭璇考证发现,虽然都是江中礁石,但海珠石由粗砾岩和沙砾岩层组成,质地特别坚硬,耐得住洪潮冲击。后来他又测得海珠石岩层走向有20度至25度的西向倾角,江水顺石面滑过,侵蚀力大减。因此,这块礁石不仅没有被蚀成暗礁,反而被江水越冲刷越光滑美丽。

 

“定期市”堪称最早“广交会”

因地处珠江主航道
海珠石见证了
广州对外贸易的繁荣

唐代,广州已经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大港和世界东方大港,“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贸易商品中不乏珠宝。当时主要码头就在今惠福西路一带,远道而来的蕃舶都要先经过海珠石。
海珠石埋于长堤附近的路基下,伫立在这里的爱群大厦等建筑已成为羊城记忆的一部分

千百年前,站在海珠石上,可以欣赏到帆樯破浪水连天的壮观景象。五代南汉国主就在海珠石上建了慈度寺,又名海珠寺,是当时兴王府二十八寺之一。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大文豪苏东坡登上海珠石,留下《游海珠寺》一诗。其中,“天涯未觉远,处处各樵渔”一句抒发了其宽怀旷达的胸怀。
海珠广场同样得名于海珠石

从宋代到清末,以海珠石或海珠寺、慈度寺为题咏诗的,除苏东坡外,还有海瑞、赵崇信等名家。

不过,这些人大多是匆匆过客,但有一人得以立魂于海珠石。他就是岭南大儒李昴英(谥号“忠简”),南宋广东第一位探花,人称“李探花”,后官至吏部侍郎。

李昴英曾在海珠石上筑茅屋读书,又捐资重建慈度寺。后人为纪念他,在海珠寺旁修建了李忠简公祠和探花台,成为当时广州一大景观。
海珠石在明代还有一大“贸易景”——“定期市”。每年夏、冬两季,海珠石上都会举行集市贸易,每次为期数天或数周不等,各国商人前来广州,直接与中国商人贸易,堪称中国最早的“广交会”。

 
珠江沿岸

 

海珠公园
是海珠石高光时刻

20世纪初
海珠石变身城市公园
这也是海珠石的高光时刻
1926年建成的海珠公园
当时孙中山及广州市第一任市长孙科坚信,广州能够建成拥有众多公园的“花园都市”。孙科规划了覆盖全城的公园体系,明确要建的有三处:广州第一公园(今人民公园)、广州第二公园(今东较场省人民体育场一带,未建成)以及广州第三公园,即建在海珠石上的公园——海珠公园。

毕业于密歇根大学的黄森光是海珠公园的设计师。凭着对中西文化的理解,结合海珠石独有的人文地理特征,他将公园四周用条石筑堤,西端被筑成尖鱼嘴状,不仅减轻了江水对海珠石的冲击,更让公园从高处看就像航船驶在江中,可谓别具匠心。1926年公园开放后,游人多如过江之鲫。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
1931年的一天,数十声炮响后
裸露的海珠石被炸平
与北岸的间隙也被填成新地
自此,海珠石被埋入城下
新填地块出售所得资金的一部分
用来修建海珠桥

1937年,新填地段上建起了15层高的爱群大酒店,被当时新闻界誉为“开广州高层建筑之新纪元”,并长达30年独享“广州第一高楼”之誉。
爱群大厦

 

今有小行星
以“海珠石”命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海珠石都湮没于地下

2000年夏,一次工程施工中,工人在长堤附近地下约3米处意外挖掘出一块约30米长的巨石。考古学家麦英豪确定这就是海珠石。政府遂即决定将位于沿江西路与新堤二横路交会处显露出的一部分海珠石予以保护,并作为景点。
新堤二横路附近的海珠石景点

景点由三个部分组成:
中间是一个约3米深的方形坑
坑内四周是红砂色岩壁
底部被水覆盖;
方坑东西两侧分别放置了
两块红砂岩色石墩
西侧石墩高约3米;
东侧石墩高不足1米高
侧面为梯形
正面刻有“海珠石”三个字
不时有人在这里拍照留念,懂它爱它的人实在不少,广州天文爱好者叶泉志就是其中之一。

叶泉志曾发现了第273836号小行星,在他的提议下,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海珠石”星。

国际小行星中心公报这样写道:“海珠石是珠江中的一块巨石,数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当作广州的象征之一。广州的许多地点和场所,包括珠江本身,起名都在海珠石之后。”由此道出了海珠石之于广州城,是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

 

海印石:
海蚀平台地质
城防江防要塞

 
从西门口乘车向东
经起义路、大南路、越秀南路等
约20分钟就到了
广九大马路和广九三马路交会处
站在这里举目四望
交通大厦、宾馆酒店、高层住宅
与广九铁路纪念园隔路相望
据地理学者考证
这一带便是古时海印石之所在

 

远看形状似印章
故址就在东濠东

海印石也曾是珠江上的一块大礁石
直到明清时期还四面环水
且所处位置较低
涨大潮时会被波浪卷淹一半
清《羊城古钞》记载:“海印沉石也,在下方之东,半出波际。”同期的《广东新语》《广东通志》等历史文献中也有类似描述。因远看形似印章而得名“海印石”,故址在今东濠东侧,大半条广九大马路就建在海印石上。

 

如果说浮丘石可以让人
领略到珠江岸线的变化之大
那么海印石则可以让人了解
广州珠江段特殊的地质地貌构造

 

曾昭璇在《广州历史地理》一书中说,因白垩纪红色岩层排列水平,易受河水沿层与层之间的层理面进行侵蚀,形成平坦的“沉石”。这种地形地质就是科学上所说的“海蚀平台”。

 

如今珠江靠近南岸处还有成片类似于海印石地质构造的红色砂岩,江水退去后还可见到,曾昭璇称这些砂岩为“小海印石”。

 

 

 

清代江防护广州
如今高楼映繁华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广州知府郭师古在海印石上修建海印阁,供人观赏珠江景色。这是海印石上较早、并有较多文献记载的人文景观。

遥想当年
人们登上海印阁眺望
浩浩珠江东流去
风腾波涌竞千帆
定有壮怀激烈之感

因地处东城外的东濠涌口,又在珠江中,当时的海印石不仅是观景佳地,还是江防要塞,是广州守军迎击沿珠江西进之敌、扼守广州城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部分学者看来,这是海印石对广州城的重要意义。1839年,林则徐奉命到广州禁烟,除了在虎门销毁237万斤鸦片外,还在广州城外的东炮台前销毁鸦片两万余斤。
林则徐纪念园内的雕像

随着珠江以及从东濠涌下来的泥沙在海印石周围淤积,巨石渐渐湮没,20世纪初,海印石与北面的筑横沙连成一片,炮台也渐渐失去了江防功能。

1911年广九铁路通车,筑横沙建成广九车站前广场。从此,海印石被埋入地下,成了广九大马路的一段。
海印桥因海印石而得名

不过,广州人对海印石的记忆并未消失。1988年建成的珠江前航道第四座跨江大桥就因海印石而得名“海印桥”,1991年海印桥南端的海印公园建成,2010年海印桥北端的林则徐纪念园建成开放。

今天海印石所在地
更是满眼高楼大厦
一片繁荣

三石深入城市肌理

 
昔日羊城“三石”
因河道淤塞、城市发展等原因
如今或沉入江底,或化为地基
其故址也成为车水马龙的闹市

然而
它们至今还被广州人惦记着
不仅因为它们曾是三处胜景
更因为它们在沧桑岁月中
演化成了 “文化石”

正如陈鸿钧所说,作为自然形态的羊城“三石”看不见、摸不着了,但作为文化象征的羊城“三石”却以路名、桥名、地名等形式深入城市肌理,融入人们的记忆。梳理羊城“三石”的历史记忆,我们可以品味广州曾经的岁月变迁。

 

来源:广州日报
————————

广州市首批历史名园公布,6个在越秀!

近日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公布

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名园名录

该名录包括10个园林

其中有6个园林位于越秀

 
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名园名录
余荫山房、南海神庙、药洲遗址、人民公园、越秀公园、中山纪念堂、黄花岗公园、广州兰圃、广州文化公园、华南植物园

 

历史名园是指建成50年以上

知名度高且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有特殊纪念意义

或能体现传统造园技艺的园林

 

远离喧嚣,在亭台楼阁中穿越千年

走,来越秀“逛园子”吧

 

 

 

 

 
药洲遗址

 

在岭南园林史上

南汉王国是皇家园林的一大高峰

而药洲遗址曾是一座南汉御苑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园林地面遗址

 

 

 

药洲遗址又名九曜园

得名于园内湖中瑰奇的九块怪石

园内怪石嶙峋,树林舞影婆娑

清雅幽静,别有洞天

 

 

 

自宋至清

药洲一直是岭南著名的园林

很多著名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吟咏诗文

明代还曾把“药洲春晓”

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在这样的一方天地里

坐在朱漆回廊的石头围栏上

望向清澈湖水里墨绿的水藻

似乎能够在宁静中窥见

旧时庭院深深

 

 

人民公园
人民公园位于广州传统中轴线上

是广州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公园

被誉为“广州第一公园”

 

 

 

公园采用意大利式庭园布置

门口柱子的设计和花纹

都带有浓浓的异国风情

园内绿树成荫,树影斑驳

 

 

 

如今的人民公园

已经成为街坊邻里的休闲娱乐场所

装载了广州的社会百态

 

 

 

越秀公园
越秀公园是广州最大的综合性公园

也是广州最早的公园之一

这个接近100岁的老牌公园

不仅是广州人四季的悠闲胜地

更是大家心目中的羊城记忆

 

 

 

公园内古树参天

不仅有中山纪念碑、镇海楼

广州古城墙等众多文物古迹

更有广州的标志“五羊石像”

秀丽山水与历史人文在此齐辉共舞

 

 

 

 

山清水秀,花木掩映

亭台廊榭点缀与曲水绿波之间

丰富多样的娱乐设施

置于青山绿水之中

 

 

 

越秀公园以其典型的

岭南文化内涵和园林特色

成为镶嵌于繁华都市的璀璨明珠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坐落在越秀山南麓

于1931年落成

是广州近代城市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

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孙中山纪念堂

 

 

 

自中山纪念堂建成后

它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成为世人缅怀孙中山的地方

同时,又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

成为中外人士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

以及召开重要会议、举行大型集会的场所

展现中外优秀文化的殿堂

 

 

 

全园在仅3.1万平方米的绿地里

分布有458株乔木

其中11株为古树名木

37株为古树后续资源

 

北门的木棉王名气最大

这株木棉王虽历经沧桑却依然老树新花

2018年,木棉王还成功入选了

“中国最美古树”

现已成为了花城最靓丽的名片之一

 

 

 

黄花岗公园
苍松翠柏,黄花掩映

黄花岗公园

又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这里安放着烈士们不屈的灵魂

亦承载着人们不灭的信仰

 

公园巍峨的正门为一座高13米的牌坊

镌刻着孙中山先生亲题的

“浩气长存”四个字

方正沉毅,恢弘独特

 

 

 

从正门进入,便能看到默池

池面上架着一座拱桥

桥身两侧喷泉源源不绝

人们低头缓行,默默向烈士们致敬

也默默汲取着其中的力量

 

 
默池西侧还有一座四方池

西洋式喷泉与中国传统样式栏杆辉映

象征着宇内同胞,四海一心

 

 

 

再沿着甬道前行

便是七十二烈士之墓

花岗岩砌成的烈士墓

被安放在钟形方亭之下

犹如拥有坚毅之心的烈士们

时刻被人民守护

 

 

 

亭亭黄花,离离风骨

这些建筑不仅能够供游人欣赏

亦寄托着后人对英烈的崇尚与赞誉

 

 

广州兰圃
兰圃原是一个小型标本植物园

经过多年精心培养

修建成为一个专业性的小型园林公园

 

 

 

兰圃是越秀山下的翡翠庭院

到处可见奇花异草

给人步移景换、置身仙境之感

被誉为广州版“苏州园林”

 

 

 

 

静境何须远地求,一九兰圃足勾留

走进兰圃,仿佛走进了江南水乡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都流露出雅致气息

 
来源: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广州越秀发布”、广州日报 广州越秀发布 、越秀区融媒体中心 广州越秀发布

转载请注明:三九游 » 昔日羊城“三石”历史简介+流花湖中区的浮丘小岛+海珠石: 珠江之名源于海珠石+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名园名录 该名录包括10个园林,其中有6个园林位于越秀

>>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转发出去!
喜欢 (0)